网站导航

电话
短信
地图
News

新闻资讯

分类
上海市场背后的记忆(中):“过年在这儿买套衣服全年出门很神气”时间:2024-01-10 11:38:14

  太阳城注册成千上万的外地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来到洛阳,和洛阳人一起栉风沐雨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和发展,上海市场走进了辉煌时期,一时间引领了洛阳商业的发展和时尚的潮流,大部分洛阳人对上海市场最深的记忆就在这段时间。这段时间上海市场如何迅速崛起?

  成千上万的外地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来到洛阳,和洛阳人一起栉风沐雨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和发展,上海市场走进了辉煌时期,一时间引领了洛阳商业的发展和时尚的潮流,大部分洛阳人对上海市场最深的记忆就在这段时间。这段时间上海市场如何迅速崛起?

  成千上万的外地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来到洛阳,和洛阳人一起栉风沐雨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和发展,上海市场走进了辉煌时期,一时间引领了洛阳商业的发展和时尚的潮流,大部分洛阳人对上海市场最深的记忆就在这段时间。这段时间上海市场如何迅速崛起?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上海市场的盛况。

 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,当时上海市场内的青年营业部、南大百货、新源祥棉布店、建国文具等店铺合成一个商店,定名叫上海市场百货商店。

  当时,几家店铺共同在一个回字形商场内各挂招牌分区经营。白天内部隔墙打开统一开门迎客,夜晚隔墙封闭各值各班,回字中间的口字部分就是各家店铺的仓库区域。一到星期天或大厂的厂休日,本来不宽的通道就更显拥挤。

  1980年7月,上海市场百货商店开始改建,1983年年末,一幢方方正正、庄重雄伟的五层大楼竣工投用。

  上海市场百货商店更名为上海市场百货大楼(简称上百大楼)。1984年元旦,上百大楼正式营业。当天,人们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入青岛路,涌进全新的上百大楼。冯平说,当时时尚的装修、新颖的玻璃柜台摆设、目不暇接的万千商品,看得他脖子发硬、眼睛发酸,“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,哪怕不买东西,只是逛逛也是一种享受”。

  1984年1月4日的《洛阳日报》用这样两个词来形容当时开业的场景——人流如潮、商品似海。报道中写道:面对盈门的顾客,为了搞好供应,营业员嗓子都喊哑了,中午饭也顾不上吃,不少人还是带病营业。开业第一天,上百大楼的销售额达到了32万元。

  32万元是什么概念?在当时,大多数双职工的月工资收入平均在38.5元以下(工厂二级),这些钱相当于8300多个家庭一个月的收入。

  上百大楼的经营者体验到了自主购销带来的喜悦,个体户也逐渐在9号和10号街坊之间的青岛北路聚集,如雨后春笋般,这里逐渐成为商业一条街,主营服装、鞋帽、箱包等。

  卖的衣服都有啥?喇叭裤、蝙蝠衫、飞行员夹克衫、一步裙……计划经济时代,人们的服装几乎被蓝白灰色的常规款承包了,喇叭裤这样的衣服在当时的人们看来,绝对是奇装异服。不过,喜欢这样的衣服的人还真不少,以年轻人居多。

  冯平介绍,在这之前,人们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,早已习惯了国营商业的统一定价。面对新兴的个体经营户,消费者讨价还价的意识还没有萌发,喜欢就买,看中就掏钱。要是哪家进了一种新款衣服,小年轻们排队来买,跟现在奢侈品店来了明星爆款是一样的情形。所以,头一批个体户,财富的积累是相当快的。也难怪有网友留言回忆小时候逛上海市场的感受:“过年在这儿买套衣服,全年出门很神气。”

  当然,这钱挣得也不容易,除了有灵活的脑瓜,还得能吃苦。商户坐着绿皮车到广州进货,单程就近40个小时。返程时,还得背着大包小包排队买票、赶车。饿了就啃两口自带的干粮,困了就在车座下铺块油布当床。正是这些不辞辛苦的经商者,把光鲜亮丽的服装,挂满了自由街。

  款式新颖的服装和商户们灵活的经商思维、吃苦耐劳的精神造就了自由街的繁华,那当时的上百大楼为何成功?曾在上百大楼分管业务的副经理包豫生认为,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

  天时:上百大楼开业时,市内的其他商场有的还是席棚吊顶,在硬件环境上落后于上百大楼。在服务上,一些商店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坐等顾客上门的销售理念。所以装修精致、服务贴心的上百大楼开业后自然“秒杀”其他商店。

  地利:那时候涧西区各个工厂的效益很好,周边居民的消费力不容小觑。上海市场商圈位于涧西区的核心地段,外地供货商在挑选合作伙伴时,上百大楼自然占尽优势。

  人和:现在的公司都讲究降低运营成本,在当时上百大楼就是这么做的。比如在包装绳的使用方面。整箱货物进来后,员工们会将打包绳分为若干股绳,用于捆扎食品、烟、服装等。凭着这种精打细算,全年就能节约数千元。

  包豫生说,上百大楼创造辉煌的一些做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。上百大楼的经营方略是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”,店里的产品在当时都是全国知名的品牌,市民在上百大楼买到的东西基本都是洛阳最时髦的商品;上百大楼引进全市第一家大型商场副食品自选超市,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购物体验……